谢子长:与刘志丹并称的西北双星,毛主席三次为其题词 -凯发k8官方旗舰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重点地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也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国民党对这些根据地分别派重兵“围剿”,红军在反“围剿”失败后,先后开始了长征。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人烟稀少的川西北地区转战了4个月,几乎完全与外部隔绝,陷入困境时,在一份旧报纸上,毛泽东得知有一块谢子长、刘志丹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毛泽东决定选择这两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从而决定了红军的命运,这也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毛泽东虽然从没有见过谢子长,而且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早已经牺牲,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却有着极高的评价。
一、他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党员。
谢子长,陕北红军和陕甘边根据地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最杰出的指挥员之一。谢子长,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化名秋阳。1897年1月19日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谢子长14岁起才开始入学读书,17岁时入县城小学读书。1919年,谢子长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次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榆林中学读书时,谢子长曾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1922年春,谢子长中学还未毕业,就回到家乡创办小学。后因缺少办学经费,特别是他看到军阀豪绅鱼肉百姓,穷人家的孩子无法上得起学,残酷的现实使谢子长放弃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决心投笔从戎,同年秋,他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但不久,他就对阎锡山创办的这种旧军阀的讲武学堂产生了不满,1924年,他离开太原学兵团,回到了家乡安定,开始办县民团,并任团总,谢子长的目的就是,掌握枪杆子,“除豪霸、振衰弱”。这期间,为了探求革命真理,谢子长曾经奔赴北京、天津,并结交了中共北京地区党的负责人刘伯庄,同年,经白超然、白志诚的介绍,经北京地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底,根据党的指示,谢子长回到家乡安定,继续办县民团,依然担任民团团总一职,并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后来,他利用与石谦的同乡关系,当上了安定县巡官。1926年上半年,石谦先后升任营长和团长,谢子长就把自己领导的县民团编入石谦部四团三营十二连,并自任连长。谢子长经常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解马列主义常识,他还在连队组织成立了士兵自治会,举办俱乐部,让士兵学唱《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演新戏,搞球赛等。他在部队中还提倡艰苦朴素,自己缝衣做鞋,禁抽鸦片和喝酒,使连队里很快建立起新的革命生活。谢子长还直接向石谦宣传革命道理,使石谦部下大部分官兵倾向于革命,在几个营、连都建立了党支部,100多名官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他被陕甘边区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农村广大农民的支持,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样需要农民的支持。
谢子长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据谢子长的儿子谢绍明回忆,1924年,谢子长从太原退学回家办民团,这年夏天,出任民团团总的谢子长,在街上听见几个老汉议论说:“县西区有个周老汉,赶着自己的毛驴去瓦窑堡赶集,井岳秀部队的两个兵,硬把他的毛驴拉去支差,周老汉不愿意,还挨了一顿打。”谢子长一听,心里像燃起了一团火,他先把周老汉找来,老汉一见谢子长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口里喊着“谢团总,我冤枉呀……”,谢子长一面安慰老汉,一面命人赶往瓦窑堡,把那两个拉走老汉毛驴的兵抓了回来。在谢子长的严查审问下,两个士兵才不得不认错,并给周老汉赔礼道歉。
这消息一下子在安定城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这位周老汉还当众给谢子长磕了头,并大喊:“谢团总,你真是青天大老爷啊!”此后,“谢青天”的称号便在陕北百姓口中传开了。后来,“谢青天”的这个称号越传越广,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也传到了毛泽东耳朵里。1939年,毛泽东在为谢子长的墓撰写碑文时就写道:“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
谢子长还特别重视农民运动,为培养农民革命骨干,1927年初,谢子长协助党组织在安定县开办了安定县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还亲自给学员上课,并在学员中积极发展党员。他还抽出时间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宣讲他亲自制定的《谢制农民协会章程》,揭露军阀和贪官污吏的罪行。谢子长还亲自领导县农民协会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王伯阳等,赶走了全县两个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马子厚,还当众烧毁他们的文约、账簿,宣布欠债作废,还撤换了混进农民协会中的地主豪绅。由于谢子长的积极领导,安定县农民运动空前高涨,压迫农民的贪官污吏、恶霸兵丁和高利贷者以及公款杂税的浮摊滥收一时间销声匿迹。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群众都亲切地称颂他为“谢青天”。
谢子长时时刻刻想着广大农民,在谢子长领导的清涧起义爆发的当天晚上,起义军的一个卫兵乘机抢了老百姓的财物,谢子长发现后,立即研究处置办法,并对士兵进行说服教育,谢子长说:“我们做革命事,是替人民谋利益、解除剥削压迫的大事,并不是为当土匪来抢人做坏事!我们是共产党员,应该是共产党的队伍,这样抢人、刁人,对得起党吗?!”可是这个抢老百姓财物的卫兵竟然不告而逃,谢子长即派兵尾追,并将其处决。为此,谢子长向官兵讲话时,说:“我们时刻不要忘了老百姓,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爱护他们,要给他们办好事。谁要是乱抢老百姓的东西,就要受到严重的处罚。”从此,起义部队中违犯群众纪律的行为大大减少。
因为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所以谢子长带领部队转战在陕西安定、清涧一带时,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主动帮助红军站岗、放哨、煮饭,有些群众还杀猪宰羊,慰劳部队。谢子长每到一处,他住的地方都被群众挤得满满的,他一有空就和老乡谈心,拉家常,有时谈到深夜。
在平时工作中,谢子长也常常教育战士:“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我们就要失败。”一次,战友们抬着负伤的谢子长向柳沟转移,路上,他要喝水,战士们便把他抬到一个老乡家里。谢子长见这位老乡家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孩子在炕上光着身子,就小声告诉身边的战士:“把我那床被面给老乡留下。”住在安定县灯盏湾养伤时,每天来看望谢子长的群众络绎不绝,院子里、村子里、道路上都挤满了人群,警卫人员动员他们走,但是谁也不愿意离开,都想最后见一面他们心中爱戴的“谢青天”。谢子长去世前遗憾地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
1946年,谢子长的遗骨移葬瓦窑堡时,两万余人举行公祭,陵前四五顷地全为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条道路为之增宽。65岁的贺清老汉,从20多公里外的热寺湾赶来看灵,他说:“旧社会咱安定出了老谢,那时的县官就不敢胡日鬼,队伍也不敢乱拉差,他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可多哩!”
三、他领导的清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在江西的南昌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同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举行了秋收起义,10月,谢子长在陕西领导了清涧起义,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10月14日晚,清涧起义打响,经过几天的激战,清涧、延川、宜川的3支起义部队在宜川会师,附近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也纷纷前来参军,至此,起义部队发展到1700多人,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武装力量。
在起义胜利后,因为在起义军行动方针问题上,起义军领导人中意见不一,导致指挥不当,起义军撤退时又遭敌军堵击,部队损失很大。后来,只有谢子长带领的一营二三百人和其他少数官兵由南门突围冲出,退据宜川以西,不久转移到韩城西庄镇,部队被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谢子长任支队长、副指挥。1928年元旦,谢子长率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北上,向群众基础好的清涧、安定一带进发,途中遭敌人袭击,加上沿途给养困难,连续行军,士兵非常疲乏,遇到敌人后,一部分逃跑失散。1928年1月底,余部到甘肃合水县豹子川时,部队只剩下几十个人,清涧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1928年2月,谢子长到中共陕西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失败的经过和经验教训,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谢子长被派往洛南三要司许权中旅,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积极准备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谢子长任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大队队长。6月19日,敌人分兵三路对起义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由于敌人兵力过大,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决定不同敌人死拼硬打,起义军撤进秦岭山区。后起义军又遭到宋哲元指挥的一师敌军“围剿”,谢子长奉命率起义军防守,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渭华起义失败后,7月初,根据省委指示,谢子长离开部队,回省委接受新的任务。
谢子长领导的两次起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却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军队的嚣张气焰,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军事指挥才能,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政权的尝试。
四、他曾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秘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策反工作。
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陕西当局到处通缉谢子长,1929年2月,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张家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大和中共陕西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并做出积极开展兵运工作的决定,会议推举谢子长为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会后,谢子长受命去宜川县凤凰山作争取梁占魁绿林部队的工作。1929年夏天,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秘密打入西北国民党地方部队从事兵运工作。
1930年1月,宁夏驻军骑兵十四师苏雨生部扩充势力,谢子长又受命西去宁夏秘密打入苏雨生部,开展策反活动,并在苏部任骑兵师10旅旅长职务。在谢子长的领导下,该部还秘密成立了中共军委。地方党组织还在陕北选送近300名学生兵到谢子长的第10旅,以扩大革命力量,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他们组成了学兵队。谢子长还利用在国民党部队的公开的职务收拢各地逃避敌人追捕的党团员,还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夏,谢子长率部驻防甘肃庆阳、吴旗交界的三道川训练部队,部队正准备起义时,却突然遭到军阀张廷芝部的袭击,起义以失败告终。
1930年8月中旬,谢子长到绥德参加陕北特委第五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继续开展兵运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就立即实行兵变,建立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会议上,谢子长被任命为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1931年春,根据党的指示,谢子长赴甘肃平凉一带继续从事兵运工作。据习仲勋后来回忆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对此,谢子长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要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用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武器武装工农,建立和逐步壮大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工农红军。只有这样的部队才是人民自己的队伍,和人民血肉相连,永远不被敌人打垮。从此,谢子长为创建人民军队开始另辟蹊径,他放弃了在国民党部队策反的想法。
恰在这时,1931年秋,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由于在山西遭到敌人的围攻,在处境非常困难的紧急时刻,他们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安定县枣树坪,经谢子长的哥哥谢德惠找到了中共陕北特委,在陕北特委的帮助下,这支部队迅速发展到100余人,后谢子长在多次兵运工作教训的基础上,对部队的壮大进行积极探索,他创新性地提出采取改造绿林武装的方法创建革命武装。1931年9月,在甘肃南梁地区,他成功集合了赵连壁、杨培盛、贾生财率领的3支绿林武装,随后部队又在甘肃合水县灵锦庙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然后部队在甘肃的南梁地区进行休整,队伍人数一下子发展到400余人,一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就此诞生。随后,谢子长又将这一情况向中共陕西省委进行了汇报,省委决定组建陕甘游击队,并派谢子长赴南梁传达省委指示,并由谢子长担任游击队总指挥。
1931年10月,新成立的陕甘游击队在陇东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军需,谢子长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提出接受陇东国民党军阀陈圭璋的收编,这种“借水养鱼”的策略对陕甘游击队休养生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圭璋同意拨给游击队冬装1500套,军饷3000元。修理机械工具15驮,工人20余名,西药一驮,军医护士两名等。游击队收编后的部队番号为陇东暂编13师警备骑兵第2旅,暂住庆阳新堡一带,谢子长为旅长。主要领导仍为原游击队人员,这就保持了我们的独立性。
1932年2月12日,在甘肃正宁县三家原,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仍然担任游击队总指挥一职。游击队下辖两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队和一个警卫队,共360余人。同时,还成立了中共陕甘游击队队委会,从此,在陕甘边地区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为后来陕甘红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五、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
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谢子长率领部队所到之处,逮捕了罪大恶极的豪绅,召开群众大会,烧了账簿和地主豪绅的契约,组织了农民协会,领导群众进行分粮抗捐斗争。他还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委员会,还成立赤卫军、贫农团、少先队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在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与当地的赤卫队、农民积极配合,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
但后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杜衡亲自来到游击队视察工作,他诬蔑谢子长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还撤销了谢子长总指挥的职务,还强令谢子长离开游击队。由于推行王明“左”倾错误,陕甘游击队屡遭挫折,为了扭转游击队面临的困难局面,1932年8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再次派谢子长回游击队担任总指挥一职。谢子长到任后,当即率部南下耀县地区,和广大指战员一起,精心组织战斗,终于使游击队转危为安。面对敌人的多次“围剿”,为摆脱敌人的进攻,游击队被迫撤至南梁附近人烟稀少的合水白沙川一带,住在破窑洞里,没有粮吃,没有衣穿,部队情绪低落,但谢子长照样乐观坚定。谢子长常常对士兵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老子不行交给儿子,儿子不行交给孙子,有志者事竟成。”
此外,在部队中,谢子长还倡导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他早年开始办县民团时,为了改善民团士兵的生活,曾经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那时他就深得士兵爱戴。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陷入困境时,作为游击队总指挥的谢子长更是以身作则,游击队买的粮食运不回来,他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游击队筹得少量衣物,谢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自己则在篝火旁铺一条毛口袋过夜,平时放哨、查哨、碾米、煮饭、抬伤病员,给伤病员洗伤换药,他总是带头去干。他这种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大家,游击队上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昂,战胜了重重困难。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因战伤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谢子长虽然只活了38岁,但却是光辉的一生,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把谢子长的家乡陕西省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在谢子长去世4年后的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骨移葬于烈士的家乡子长县枣树坪,并修建了谢子长烈士墓,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两次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毛泽东题写的碑文内容是: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班,组织农协,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
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在我党历史上,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碑文的人很少很少,唯谢子长获此殊荣,这足以说明毛泽东对谢子长的死极为悲痛,以及对谢子长在创建陕甘宁根据地作用的充分肯定。
在谢子长去世后1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6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凭吊者逾两万人,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的题词是:“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都为谢子长墓题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