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凯发k8官方旗舰厅

2024-09-12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今天,“南水北调”已经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了,上亿的人也已经享受到南水北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么浩大的工程,从以长江为主的南方水系,途经数千公里,穿过层层山峦,越过无数河道,调动数百亿立方米的水来接济缺水的北方大地,其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都称得上绝无仅有,这需要有多大的魄力才能下此决策?不要忘记,就在不远的前些年,中国华北地区缺水已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就以北京来说,按世界标准,北京属于极端严重缺水地带,可它又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巨大都市,全市用水量极大,因为缺水,就不得不开采地下水。但因为超量开采地下水,北京周围已形成了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出现地面塌陷。整个华北地区已经处于史无前例的严重水危机之中。天津的市区地面就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下沉了3米,还因此受到海水倒灌、诱发地震的严峻威胁!能用到的办法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如此严重的水危机。幸好有了南水北调,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的奇功!当人们在庆幸有南水北调工程把整个华北地区从严重缺水的困难局面里解救出来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是谁早早地就未雨绸缪,想到了南水北调这样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战略?

  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

  下面这个画面注定要记载在新中国的建国史上。

  1953年 2月,毛泽东外出巡视,乘“长江”舰从武汉顺水东下,派人把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找去,随同他作了三天三夜的航程。在第三天——2月22日,毛泽东与林一山之间进行了这样一段交谈:

  毛: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你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

  林:不敢想,也没有交待我这个任务。

  接着,在一张铺开的地图上,毛泽东用一支铅笔从长江的上游嘉陵江沿着蓝色的河道一段一段地划线,不断地问林一山:“从这里能不能向北方引水?”由于上游水量小,引水价值不大;而下游地势低,难以利用地势自流引水,且缺少兴建高坝的条件,代价太大,所以毛泽东问到的多数地点,林一山都回答不合适。直到毛泽东的铅笔指到汉江问“汉江行不行”时,林一山回答:“汉江有可能。”毛泽东问:“为什么?”林一山回答:“汉江与黄河、渭河只隔着秦岭平行向东流;水量大,而引水工程规模不大。”这个回答立刻引起毛泽东极大的兴趣,他用铅笔沿汉江上游至下游画了许多杠杠,每画一个杠杠都要问:“这里行不行?”直到铅笔指到丹江口一带时,林一山回答:“这里可能性最大。”这个丹江口就是后来南水北调中线的起源。这次谈话后,受毛泽东“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可立即开始查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的委托,林一山组织人员在汉江丹江口河段进行勘查,找到了一条可以利用有利地势,实现由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的线路,立即写信报告毛主席。毛主席看了信后很高兴。这条线路就是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前段的基本线路。

  对于这一幕,林一山一直记忆犹新,在他的回忆文章和采访录里都反复提到。

  林一山最大的感受就是:“主席的眼光、胸怀和气魄确实与众不同”,他“勾画的这么一幅宏伟蓝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豁然开朗”。确实,如此宏大的规划,不要说林一山“不敢想”,就是全国的专家,全党的各级领导人,又有谁能想到的呢?

  同时,林一山也被毛泽东对水利问题认识的专业程度深深震撼了。在“长江”舰上的三天谈话,第一天,毛泽东是向林一山询问长江洪水成因、长江流域气象特点、暴雨区分布等方面的问题,并询问长江的水文资料。他提的问题如此内行,使作为水利专家的林一山深感佩服。第二天毛泽东把话题转到长江流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更大的题目上来。直到第三天才进入南水北调这个主题。这里,可以感悟毛泽东一再提倡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恭恭敬敬地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的态度。

  实际上,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是在更早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出巡,就去视察黄河,并且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1953年2月,他询问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从通天河引水怎么样?”王化云说:“据查勘资料,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须打100多公里长的隧洞,同时要在通天河筑一座200多米高坝。”毛泽东说:“引水100亿太少了,能由长江多引些水就好了。”毛泽东显然对花很大代价只得到100亿的引水量不满意,于是就有了几天后他与林一山的“长江舰”谈话,以寻找更好的调水方案。在长江舰抵达南京下关码头毛泽东将林一山送出座舱时,他紧紧握住林一山的手亲切地说:“好,这次我算是了解了长江,了解了长江的许多知识,学习了水利,谢谢你。”这绝不是客套话,而是毛泽东虚心向专家学习的真切的感谢之意。

  林一山还谈到,通过这次谈话,他“深刻地认识到南水北调充分利用西高东低地形规律的意义”,“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完全是受主席问话启发的结果。没有主席当时的那些问话,我还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首来看,这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与一位优秀的技术专家在相互切磋中所迸发的思想灵感火花。

  从1953年到1958年的5年时间里,毛主席曾6次召见林一山,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讨论。这期间,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有关水利建设的书。在他阅读过的《都江堰水利述要》等书籍上,还留有许多批、划、圈、点的记号。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8年 8月29日,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共中央正式文献,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张蓝图,毛主席就是这张蓝图的总设计师!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紧接着就上马了。该工程不仅在汉江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而且为丹江口大坝加高以实行引汉济黄作好了准备。

  今天,伟人的宏图正在变成现实。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直接受益人口数以亿计,为沿线20余座大中城市提供了名副其实的供水“生命线”。

  回想伟人当初做决策时,建国才不到三年,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争还处于边打边谈的状态,多少重要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毛泽东还是把水利建设放到首要议事日程上来。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巨人,深知水利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早在1934年他担任红军苏区政府主席时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1958年他再次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在毛泽东时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国一盘棋的优势,打破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全流域管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其中包括“根治淮河”,“荆江分洪”,“引黄济卫”,“淮沭河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引漳入林”(被称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那时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无数水利工程,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

  应该说,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全面实施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不现实的。毛泽东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从数百年来中国持续呈现的“南涝北旱”态势,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只有南水北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他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这个巨大工程的完成,但他及早的谋划,勘察,研究,组织建设队伍,为尽早开始这项工程指引了根本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一切为了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的伟大胸怀。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个小故事,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子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记着这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写于一个特殊的日子2024.9.9,纪念我们心中的伟人

  【文/林之辛,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