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和哲学之间:经济学方法论的辨析 -凯发k8官方旗舰厅
1、从一般均衡说起
现代经济学大量使用数学。计量经济学的意义在于统计或者预测,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拟合经济运行,但是有什么经济规律或现象需要数学才能证明的吗?我查了查ai,得知要证明一般均衡论,需使用集合论、拓扑学、不动点定理等高等数学知识,才能证明一个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并且这种均衡处于稳定状态。然而换个角度,要证明一个稳定的系统存在效用最大化的价格体系,用不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劳动价值论就可以胜任。
假设这个世界所有的劳动者,都把时间写在自己需要的产品订单上,所有填写的订单上的时间加总起来就是自己的劳动时间。这个订单交给生产者,生产者就按照订单上的劳动时间雇佣劳动力。因为订单是你自己填写的,所以这个订单中的产品组合一定是你在自己的收入下的最佳产品组合。生产商按照所能收集到的订单中的时间,雇佣劳动力,产品的价格自然就是劳动时间。可见,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也许有人有疑问,现实中的产品并不是订单制。确实,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超市备货制。你从超市的货架中拿走多少东西,超市就从厂家补充多少东西。从超市拿走你需要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向厂家下生产订单,要求厂家补充商品。在信息的传递机制上,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这里还要解释一下,现实中不存在一个稳定的价格体系,19世纪的经济危机,其实就是周期性的价格调整。
2、谈谈经济增长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后,到处都流传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中国速度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西方经济学中有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从早期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到后期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再到现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数学演化越来越复杂,但是它们大多有一个原生数学模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α β<1,其中y是总产出,a是技术水平,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投入,α和β是常数,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这个公式影响很大,但是它是经验公式,只有解释,没有证明。如果用剩余价值理论理解这个公式,k和l,一个是剩余价值,一个是劳动力价值。受资本有机构成的限制,两者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最大的可能性,剩余价值率就是100%,于是k=l,这样公式就演化成了,y=a×lα β。如果α β=1,这不就是告诉我们总产值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再乘以一个技术系数吗?
劳动价值=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总产出=劳动力价值×技术系数,看起来像是西方经济学试图用数学模型拟合劳动价值论。反正这个技术系数是倒推出来的,我们又不知道。至于说公式中的α β<1,不过是为了告诉大家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可是马克思在100年前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平均利润率递减的规律。
可能有人说,理论界现在大都认为技术是内生变量,即是和资金投入有关系的变量,可不再是那个外生的变量了。这个问题说起来更复杂,你还得计算索洛残差,就算你真的算出来了,它也不过就是一个经验数字。换到马克思主义这里,干脆就没有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可以有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线。要算技术产生的效率,就直接计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传统工业释出的劳动力数量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和效率有关的间接数据进行推算。
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哲学和数学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向,我们过去说,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括。哲学都没有想明白的事,往往数学也不会算明白。那么经济增长涉及什么哲学理念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快”!
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你拿着这个世界有限的资源,去创造价值,自然要比缺少资源的人有优势。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工业产品。这种产品,既有生产资料,也有生活资料。能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也是最快的。
要想加快速生产速度,就要提高生产效率。一说到生产效率,大家就会想到技术,但是技术这个东西,需要长期的积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预期性。有没有一种办法,不需要什么技术,也能快速的提高生产效率呢?有!
工业生产的效率提高难,在于工业生产的流程时间长。产品越复杂,工艺流程的时间就越长。工业产品从它的原始状态,一直到它在消费者手里的成品状态,要经过很长的加工和等待时间。对于装配制造业而言,它们提供全部工业的制造能力,它们的制造速度慢,整个工业的生产能力就弱,经济增长的速度就慢。
1913年,福特发明了流水生产方式,效率大大提高,汽车价格从过去的850美元,降到360美元。很久以来,人们只是单纯的把福特生产方式理解成流水生产方式,以为流水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成本。真正能理解福特生产方式意义的是丰田公司。当年,大野耐一带头,搞了一个丰田生产方式,也就是今天全球流行的精益生产方式。
今天,各类介绍丰田生产方式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是它们都没有告诉我们,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快”。丰田工程师对他们的生产方式有个总结,叫做消除七大浪费:生产过剩的浪费、物流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在制品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其实所有的这些浪费,关注的都是时间的浪费,并非是那种大手大脚的物资浪费。
4、关于规模经济
效率的提高,远远不是流水生产线这么简单。流水生产线不过是一种汽车组装的方法。流水生产线的背后,是整个汽车产业的分工生产体系。传统的燃油汽车,有接近2万个汽车零部件,有接近500家的汽车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可能还有自己的供应商。整个汽车行业,有着很长的产业链。
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汽车零部件?又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供应商?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分工体系。较细的分工,可以采用效率更高的专用设备。更主要的是,工厂可以把一台汽车的生产任务,交给更多的人来做,然后再组装起来,相当于更多的人在同时生产1台汽车,这个时间是不是很快?
虽然说分工提高了效率,但是此效率非彼效率。你想到的那个效率,多半是产品中包含的工时,它和设备的性能有关。这里的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效率,即产品从原料到用户手中所经历的时间。这种效率源于分工,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分工越细,效率越高,经济效益也就越高。
分工更细,意味着同时生产1台汽车的人更多,汽车总产量更大。换一句话说,汽车生产的规模越大,效率越高,经济效益也就越好。这种现象,被西方经济学归结于规模经济效应,认为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
规模越大,利润越多,它的利润率超过平均利润率。由于竞争的关系,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考量,汽车厂家会慢慢放弃这部分利润。这样,汽车的价格就降低了。中国刚开始合资生产小汽车的时候,价格很高,需要关税保护,国际上称之为幼稚工业。其实合资生产的小汽车都是同样的技术标准,哪里存在什么幼稚不幼稚?只不过是产量还不够大而已。
规模经济是不是能够降低成本呢?以下的例子,可以更直观的说明这个问题。
5、不同方法论下的成本
你买了价值1000万的翡翠原石,一个雕工师傅干了一年,翡翠成品可以卖1300万,支付利息100万,雕工师傅的人工80万元,1年能挣120万,平均每月能挣12万。
你又买了价值1000万的翡翠原石,12个雕工师傅一起干,只需要1个月,翡翠成品也可以卖1300万,支付利息8万,雕工师傅的人工80万,平均每月能挣212万。
两相比较,12个人的大规模生产,你每个月都可以多挣200万。如果你想打价格战,你的翡翠成品可以卖1100万。别人的加工厂,立刻就破产了。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你的成本低,一手货源,没有中间商挣差价。
汽车生产,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说到底,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分工的方式,同时进行一件产品的生产,最大限度的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说我这个例子,只能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占用,但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没有办法减少的。
我们假设企业的固定资产就是设备。汽车生产规模扩大了,给汽车生产提供专用设备的设备厂家的生产规模也扩大了,所以设备的价格下降了。除了设备厂家,给汽车配套的供应商的生产规模也扩大了,所以整车厂的协作件的价格也下降了。
设备的价格下降,协作件的价格下降,流动资金的占用下降,汽车的价格焉有不降的道理?在会计学中,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中的采购成本是直接成本,资本化项目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属于企业的间接成本,流动资金的占用所支付的利息属于企业的期间费用。
总之,在会计学中,凡是采购费用和利息统统都是成本。你的钱都是借的,你支付的利息,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利润,对于你来说,统统都是成本,相当于你是空手套白狼。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成本。既然采购成本和利息都是成本,规模经济当然就是降低成本了。
西方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比较混乱。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中的成本要包含机会成本,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总成本是会计成本加上机会成本。如果这个世界是充分竞争的理想世界,每个企业的利润和它的机会成本就是相等的。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的总利润为零,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这个成本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严重抵触。
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成本就是价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构成。整个社会的总利润就是总剩余价值,以此推理,总成本就是总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劳动时间有关,成本当然就和劳动时间有关。除非是劳动效率提高,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减少,成本才可能减少,否则成本就不可能减少。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不谈价值,我们可以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就是当代会计学中的成本。站在会计学的角度,规模经济能降低成本;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规模经济不能降低成本,或者,只能降低极其有限的成本。
6、西方经济学中的那些哲学谬误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观不同。西方经济学要证明规模经济,它会说大批量的采购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不能这么说了。你的大批量采购确实降低了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但是供应商的低价供应难道不是因为它的大批量生产吗?你用规模经济去证明规模经济,在哲学上是属于循环论证,这种证明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说循环论证是西方经济学在证明规模经济中存在的一个瑕疵,那么西方经济学在规模经济中的最大哲学谬误,就是偷换概念。西方经济学认为存在一个边际生产力,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投入所带来的产出。边际生产力是平均利润率的另外一种说法。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润是资本的报酬。既然存在平均利润率,那么资本的报酬大致相等的。如果企业的利润增加了,一定是成本降低带来的。
规模经济最主要作用的就是投入产出的效率提高了。实施规模经济的企业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西方经济学用平均利润率的概念,得到了利润增加源于成本降低的结论,但是它这个平均利润率,并不是那个规模经济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即使成本没有任何变化,投入产出的效率提高了,资本收益率也必然提高,一样会带来更多的利润。西方经济学偷换了个别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和平均利润率两个不同收益率的概念,从而得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企业成本的错误结论。
因为背叛了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谬误。以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供需平衡曲线为例,它的需求曲线是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基础上的。它认为一件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效用就越低。可是,难道不是因为这一件商品的效用大,我们才愿意更多的生产这种商品吗?你凭什么一定用边际效用递减解释产品的效用呢?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说他的馒头原理了:我们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很饿,吃最后一个馒头的时候很饱。然而,这种解释只是个例,不是普遍规律。人类的消费是一种持续行为,绝对不会因为消费的持续,整个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会不断下降。之所以存在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总收入是限定的,你在一个限定的总收入下,擅自提高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数量,势必减少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价格递减,无非是不让你把别人的产品的产量一直减少下去而已。
你反对劳动价值论,就是坚持效用价值论,所以你才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并且很好的用需求曲线的变化,解释了价格的变化。但是,你的边际效用递减,必须建立在总收入有限的前提下,这说明你的总收入是客观的,是被劳动价值限定的。你以劳动价值论存在为前提,去证明效用价值论,再用效用价值论的存在为前提,去否定劳动价值论,这属于前后的矛盾,也是不能成立的。
7、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
既然任何产品都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提高利润,那么一个国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呢?确实如此!
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大,我们就可以做更细的分工。这样,投入产出的效率就会更高,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也就越快了。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中美的制造业的发展进程就是最好例证。
反过来说,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小,就只能依靠国际分工体系了,这里面牵涉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包括别的国家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分工体系,实施效果和大国经济不能相提并论。
现实中,经济增长会受到限制,除了资源的限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的速度快,设备厂家的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要提高。设备厂家都属于重工业,所以重工业的生产规模就应该大。然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轻重工业的比例受技术状态的限制,你想提高重工业的规模,轻工业的规模也必须同比增加。无论如何,经济增长最终都会面临一个技术挑战。
其次,即使你的重工业的生产规模真的能做大,也仅仅代表生产设备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但是你依然要面临一个问题:节拍!整车生产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还在于它有一个流水生产线。我们把这条流水线拉的很长,分工就很细,整车生产的节拍就很短。重工业也有这样的一条流水生产线,这就是各类工业厂房的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
这条重工业的流水生产线,把所有工厂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集中起来,就可以开工了。所谓的节拍,其实就是工期。整车的节拍可能是3分钟,这个的节拍可能是3年。我们国家不少的工业园区,对工程的建设周期要求就是3年。由于轻重工业是配套的,一般情况下,重工业只能保留一半的产能。这样,一个重工业厂房,一个轻工业厂房,重工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率就是6年。
这条重工业的生产线把旧工厂当成是投入,6年后就会再出来一座新工厂,等于说资本6年翻一番。我们把每年的利润转化成资本,每年的资本收益率只要达到12%,总资本就可以6年翻一番。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是75%,实际的资本收益率是9%,总资本大约是8年才能翻一番。
理论上,如果一个工业化国家不搞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但是发展不可持续;如果这个工业化国家搞技术进步,剩余价值就需要转换成相对剩余价值,经济增长只能体现在相对剩余价值上,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在产能利用率是100%的条件下,最高经济增长速度12%,最低经济增长速度2%。在产能利润率是75%的条件下,最高经济增长速度9%,最低经济增长速度1.5%。
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你自己的生产规模很大,利润就会很高,但是如果所有工业项目的建设周期不减少,整个国家的总资本的投入产出的效率就不会提高。这样,你的利润更高,不过是别人的利润更少而已,整个国家的总利润没有发生变化。总之,在平均利润率没有变化的前提下,个体的规模经济不能代表社会效率。
8、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意义
即使你的投入产出的效率提高,带动了全社会利润的提高,你所收到的这个额外的利润,也不是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投资产生的,和技术有关系,它受平均利润率规律制约。相对剩余价值会转化成劳动价值,所以它具有社会普遍性。
企业中的超额剩余价值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投资产生,和技术创新有关系;一种是通过分工产生,和规模经济有关系。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转移成劳动价值,所以它不具有社会普遍性。
这种超额剩余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长期存在。如果没有新的规模或者创新,企业中的超额剩余价值最终都会消失。不管它是技术创新,还是规模经济,未来这些超额剩余价值,都会通过产品价格下降的方式消失。最终,企业会回归平均利润率。
相对剩余价值是效率,但是它是劳动时间内的效率;超额剩余价值也是效率,但是它是劳动时间之外的效率。有相对剩余价值很好,因为它意味着你要涨工资了;没有相对剩余价值,但是有超额剩余价值也挺好,因为它意味着未来的产品有降价空间。
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价值的实体,而利息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它应该对应哪个具体价值呢?能进入劳动价值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它只需要货币,不需要银行,所以它们都不是利息。
超额剩余价值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价值,它必须经过银行的手,才能进行对敲。能够对敲超额剩余的主体包括三类:食利阶层,包括把利润存在银行的企业或个人;政府购买,包括城市基本建设的投资;银行,利用存贷差额瓜分超额剩余价值。
利息的本质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在工业高速增长时代,或者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时代,规模经济效应明显,企业存在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随着低价时代的到来,这些超额剩余价值都会消失,所以工业化国家利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当然,超额剩余价值有不同的形式,它不可能全部消失。
因为西方经济学不讲价值,它的成本问题就讲不透,所以它的成本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西方经济学不承认剩余价值,它的利润问题就讲不透,看不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只能把技术带来的利润,笼统的称之为索洛残差;同样,因为西方经济学不承认剩余价值,它的利息问题也讲不透,仅仅是把利率调整看成是一种货币政策,看不到利息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9、总结
规模经济能降低成本,但是此成本非彼成本;它能提高效率,但是此效率非彼效率。规模经济的效率,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不是减少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源或者劳动时间的效率。这种效率,对价格的影响很大。如果是在会计学的意义上,成本确实是降低了,但是并不是像西方经济学设想的那样,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全部来自于成本的降低。如果是在价值的意义上,实际成本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过去的经济学家是哲学家,现在的经济学家是数学家。经济学家们试图通过那些数学语言或者包含曲线的数学图表,说明经济现象是可以用数学证明或者被数学解释的,却忘了经济学的宗旨和它的哲学思想。
最后回答一下网友的问题。既然存在超额剩余价值,价格还能够反映价值吗?劳动价值论还能成立吗?如果一个企业存在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它通常意味着整个社会存在大量的过剩产品。是不是存在大量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看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对比美国在1929年前后的利率变化,我们就知道这场经济危机之前是不是有大量超额的剩余价值了。
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创造的,但是它不能独立存在,企业也不能自行消化,多数情况下应该由政府购买。既然是政府购买,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成劳动价值。这个价值,不在产品的价值中,所以它的价格不能代表价值。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成立。超额剩余价值是不能长期存在的,随着产品的价格下降,当企业回归平均利润率的时候,价格就可以代表价值了。
【文/叶风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