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疫情防控就是打蛇打七寸 -凯发k8官方旗舰厅
9、10两个月,我被借调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参与督查工作。期间,与相关领导或同事谈及当下世界疫情、全国疫情与本地的防控问题时,大家均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不过,我与部分同志的意见相左较多。但最关键还不在于此,而是在对未来预期方面,绝大部分认为在大会以后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全面放开,并例举了国外彻底放开的许多案例,暗指我国也要实施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即“躺平”。本人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来阐述之,觉得躺平不可取,也不应该,更不可能。
我们应该承认:三年来,身处疫情的我们因为社会生活非常态化而导致我们或多或少的焦虑,甚至有点抑郁……我们的疫情防控好似走进了一个鱼和熊掌(钱和命)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如果把人命关天当成熊掌,那么,经济发展就可比作是鱼,也许有人会说,谁不想鱼和熊掌兼得呢?是的,我们大家都想兼得,也包括除中国、朝鲜之外的全世界。如果你到街头去采访一个或数个美国人、欧洲人,问:“鱼和熊掌要什么?”,他肯定也会回答:“两样都要”。可是,他们有本事两样都要吗?所以,他们只有选择一样简单易得的,那就是取鱼而舍熊掌,姑且叫它要钱不要命吧!我说的这个命是视生命如草芥,是大多数美国人民的命,不是政客的命,也不是资本家的命。就拿美国为例,疫情笼罩下的经济发展常态化发展,今年1~9月死亡24万人,由此推断美国全年会死亡32万人,逝去是谁的命?一查便知;二是选择熊掌——动态清零。这里也是引用美国的全年死亡人数将达32万人,就算我们的医疗技术与之同等,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那么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躺平,可能会死亡120多万人。试问,这个数字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称吗?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美国的取鱼舍熊掌之方法可取吗?相对而言,我国在动态清零的前期防控中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数,截至11月15日,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而经济发展呢?报道称: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只有2.5%,在前十大经济体里面排名第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率为3.2%,在前十大经济体里面排名第五。我们和自己比,3.2%这个数字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非常低的,比2020年的2.3%略高一点。不信你看,现实中许多政府的财政已捉襟见肘了,职工待遇减薪已跃然纸上,更何况民营企业与个人呢?萧条状明显,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引发了许多人的不理解 “真是要命不要钱了。”
全世界现状是:面对疫情都是想要钱也要命,但在没能力防控情况下,只得要钱不要命;有能力防控的情况下,有时要命则少了钱,甚至没了钱。在鱼和熊掌的选择上就没有第三条道路吗?也就是鱼和熊掌兼得,简言之要钱更要命,或要命也要钱。其实,党中央国务院早就在探索这条道路,只不过以前没有特别强调而已,现在是明令强调了,即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优化防控工作通知或二十条措施。那就是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控总目标,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防控措施20条,让我看到了具体的出路。那么,这个20条是怎样实现我所理解的既要命也要钱,或既要钱更要命呢?
所谓“要命”,就是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在文件的第4部分原话是:“加强优化调整工作的组织保障”的第1部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里面,文件明确表明了“要引导全社会……充分坚持动态清零的重要意义。”官方文件一般是惜字如金的,但此文件还不厌其烦的进一步说“绝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所以,我的理解是官方文件里面这样的表述,算是特别强调,也算是苦口婆心。我把它生活化地称为“要命”,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消灭病毒,就是保全人民的生命。
所谓“要钱”,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反过来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生活的负面影响的呢?我把20条的政策归纳成两个字,叫优化,再归纳成一个字,这个字叫:减。那么,减字说明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减那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防控措施。
回顾这三年,我们形成了千万条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共同目的是实现了动态清零,让我们赢得了战胜疫情的胜利。
然而,防疫如打仗,总是越打越精的,打到现在,我们需要对我们过去两年多所形成的万千条防疫措施进行梳理。有些措施投入小见效大,有些措施投入大见效小。那么,那些投入大见效小的措施,就要考虑减掉。
过去,我们形成的很多措施,即便现在看起来投入大见效小,但它也还是或多或少有点效果的,也是发挥了作用的,绝不能简单地彻底否定它,但如今保不保留它却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优化的一个过程或选择。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有些地方在防控过程中简单粗暴地把居民的房门从外面反锁上了,有的直接用电焊焊死,用的干脆用铁栅栏把整个门窗封住,还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将交通信号灯全部调为红灯,或将常住人员赋予黄码以保持静默等等,如此的措施一听起来令人非常反感,非人道,还有点反人类。可是,之前个别地方实行这些措施,真的就一点用处没有吗?(这不是我要帮这些地方说话,我也很反感,也很反对。但只是理性分析。)我认为也不能说效果是零。因为在农村或个别社区,由于认识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在防控过程中难免有些人会偷偷摸摸的跑出去,那么简单粗暴的采取以上各种措施,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些效果的。
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生活的体验非常的差,比如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明明已经非常好地认识到了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也能够很严格的遵守防控措施,你非要从外面把门反锁上,给人一种类似坐牢的生活体验,或类似于动物园被关的动物。万一有紧要的事情怎么办?如,女人生产、病人急医、突发火灾,以及各类危及人民群众生命的突发事情发生。所以这个措施必须取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今年至今,且各地方不仅因为防控的经验增加而减少类似的极端案例,反而,个别地方因为防控焦虑或抑郁而采取了许多层出不穷,稀奇古怪的偏招、怪招和邪招。
我举这些比较典型的的例子,是想说明有些措施,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而是投入产出比很低。投入产出比是一个地道的经济学名词,今天把它挪用到疫情防控上来,就是想表达这么一层意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投入,有产出。投入其实就是我们的付出。
比如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我们的官员、医务人员、志愿者、小区保安等各方面的人士都投入了时间精力,这背后意味着金钱。我们的投入还不仅仅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最起码我们要按照规定扫码,要按照规定做核酸检测,要按照规定戴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勤洗手……等等。其实,这都还不是我们疫情防控的最大投入,最大投入是封控,我们就不能出门了,那么我们就不能顺利的出门去玩、出去挣钱了,那么我们损失的快乐和少挣的金钱也是我们的投入。
算疫情防控的投入的时候,其实,大头在这里。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正常情况下我们今年的gdp增长可以达到6%,可是我们实际上只达到了3.2%,那么损失2.8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投入。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比如2021年中国gdp总量是114万亿元人民币,2.8%就是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对疫情防控的投入算的账。
那么疫情防控的产出呢?产出就是我们的所得,我们进行防控的所得就是动态清零。当然,动态清零背后又意味着一系列的多方面的所得,比如100多万条人命。这个人命的保全,也就是所得,是我们必须要拿到手的。这跟做生意不一样。做生意的时候,有的时候感觉赚钱不多,我这单生意可以不做了。但是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有100多万条人命的事摆在那里,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不做,尤其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
顺便说一句,在最近召开的会议上出现了一个热词,也被写入《党章》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啥叫中国式的现代化,我想说,现代化包括经济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卫生的现代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方面都必须现代化,比如卫生上的现代化。卫生事业的现代化,首要就是要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病毒来了,我们任由病毒剥夺我们100多万条生命,这还能叫中国式现代化吗?
可是,除中国(朝鲜)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这么选择了,他们躺平了。比如美国任凭今年死亡3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比美国在二战期间因战斗而死亡的人数还多。
世界各国都在搞现代化,美国在搞,中国也在搞,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跟美国的现代化的一个小小不同点就在这里:我们要钱但更要命,这就叫中国式现代化。
所以,面对疫情,动态清零这个结果我们是必须要追求的,是没法选择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点文章的就是,怎样尽可能地减少投入。
那么怎样减少投入呢?20条措施里面所透露的信息就是,在对万千条防疫措施进行梳理之后,那些相对来说投入大而收获小的措施要减掉。
比如不再调查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人员的信息。调查密接的密接,涉及范围广投入的资源多,受到影响的人群多,在疫情防控的实际效果当中,不是说它没效果,而是说相对于投入的资源来说,效果相对比较小。再比如封控的时候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这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一般的是以小区为单位。一个小区只要有一个感染者或者一个密接,那就全部封控了,有的甚至扩大到一个社区。这种情况其实是典型的一人得病全小区吃药,或者全社区吃药。虽然,这样做相对比较保险,但是让大量的人无端地卷入到疫情防控当中,那么按照我刚才的分析,每一个人因此而受到的生活上的不良影响和挣钱上的不方便,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我们在疫情防控当中的投入。这样做不是一点效果没有,但是相对于投入来说效果太小。
再比如把密切接触者由7天集中隔离加3天居家健康监测,也就是7 3,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加3天居家隔离,也就是变成5 3,也就是减少了两天的集中隔离时间。我看到有关方面的分析,这减少的两天隔离,从疫情防控的实践上来说,确实是投入大收益小的两天。
再比如对于入境人员的隔离,禁止在落地的城市隔离之后,到达新的目的地城市之后再次被隔离。这一点应该也很好理解,如果一个外国人从中国的某个城市落地了,在那个城市被隔离了几天发现没事,然后允许他离开那个城市,到达他的最终目的地城市,结果到了那个城市又被隔离几天。这种投入是不是无边无际,效果还是平平呢?
我参与了本地疫情防控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也对疫情防控多作了思考和研究,所以对于每一个具体措施,哪些是投入大收效低的,哪些是反过来的,有较深的生活上的感觉。把20条措施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尽量减少投入产出比很低的那些防控措施。这意味着那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措施减了下来之后,那些投入产出比很高的措施还是保留了,所以很明显,正如文件的结尾部分所说,我们不是要躺平。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假定过去我们的防疫措施是100条,这一回减了那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措施,比如减了50条,那么接下来的防疫效果,就全指望那保留的那50条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那50条措施千万要做到位,千万不能再出岔子。
为啥这么说呢?就拿20条措施里面提到的原则上以楼栋和单元为单位来封控来说,过去我们是以小区为单位来封控,那么如果这个小区里面有一个感染者住在某一栋楼,但我们把整个小区都封了,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栋楼我们封的不到位,有人偷偷的溜出来了,溜到这个小区了,可是我们整个小区也都还是封控的,那就还有补救手段。可是这以后,只封这栋楼,如果这栋楼的某个人偷偷摸摸的跑出来了,而出了这栋楼以外的这个小区的其他楼栋都没有被管控,那这个传播的风险就很大了。
再比如刚才提到的,对于入境人员在落地城市隔离几天之后再去另外的目的地城市,就不再隔离这件事。过去是在落地的那个城市隔几天,再换个城市又隔几天,那么如果在落地的那个城市隔离的时候,工作不严谨,并没有发现它有问题,那么新到一个城市又被隔离几天,那发现他有问题的概率就高了。而现在,新到一个目的地城市不再隔离了,万一有问题,就会传染到社会上去。
所以减掉了一部分措施之后,所有的成败都压在那些剩下的措施上,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措施来讲,就必须是更加的高质量,最好是能万无一失。
通过刚才的分析,剩下的那些措施比较而言是属于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措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能够搞到点子上去的措施,所以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优化防控措施就是打蛇打七寸,打在关键点处。
我们甚至还可以形象化的把过去的防疫和接下来的防疫做这样一个对比,我们把防疫比作打蛇。过去,见到蛇,一帮人一拥而上,抡起棒子,劈头盖脸地糊打一通,总之,最后把蛇打死了。可是这样所消耗的社会资源太大,用我今天的说法就是,投入太大,或者叫付出太大。
接下来怎么打呢?头不打了,身子不打了,尾巴不打了,集中精力打蛇七寸。毫无疑问,这最更高明的打法。但,风险在于,如果你7寸打不准,怎么办?
所以,当很多人看到20条措施之后,感觉到我们的疫情防控放松了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防控要求更高了。用经济学上的名词表述,原来叫粗放式经营,以后是集约式经营。所以,官方文件的标题上称之为“科学精准”,这个表述也是很“科学精准”的。接下来抗疫的特征是“科学精准”,而不是“一拥而上”。
这也正印证了我的那个观点:要命也要钱,要钱更要命。这是这个世界上很难很难的一道题,别的国家拿到卷子,看看不会做,无奈地交卷了,而中国还在这个考场上苦思冥想、苦苦鏖战。为此,我认为中国抗疫进入升级版,而且成绩早已出类拔萃。毫无疑问,升级版肯定档次要高些,但是难度系数肯定要大些。所以中国在疫情防控的问题上,面临着一个新的大考,更难的大考。意味着保留下来的那些防控措施,务必要更细,更实,更严,更准。而对于所有参与防控的普通人来说,用最大的努力,在保留的防控措施的范围内,竭尽全力的予以配合,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确保抗疫成功的关键。
接下来中国抗疫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难度更大了,需要政府的组织更加严谨,各方面的配合更加到位,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防疫措施要到位,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戴好口罩。而且,口罩一定要戴在鼻子和嘴上,不能戴在下巴上,更不能戴在手腕上或带在身上(放在口袋里)。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早点把病毒给困住或治住,早点彻底战胜疫情让我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最后,祝愿我们的抗疫取得最后的胜利!
【文/黄健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